复旦大学举办丰富多彩的档案馆日活动
发布时间: 2016-06-28    浏览次数:


配合2016年“上海档案日”宣传月活动主题——“红色记忆、家国情怀、服务民生、时代先锋”,复旦大学档案馆以传统的年度档案捐赠仪式、档案课题立项和校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了系列活动

527,档案馆把握111周年校庆日契机,落实校文化建设委员会专项,通过“卿云号”微信平台,启动校友宿舍信息征集活动。宿舍是重要的校园记忆载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更系统地整理每栋宿舍入住的群体,将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注入朴素的宿舍楼宇之间,追寻复旦园里厚重的历史记忆。该活动得到广大校友支持,纷纷在虚拟宿舍楼签到,档案馆将持续关注和收集信息,汇入学校文化地图。继复旦老建筑档案整理汇编后,继续挖掘老建筑里的校史典故。

616,“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复旦”课题正式启动。本课题旨在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复旦的学科发展、课程设计、人物贡献、科研成果,形成专题数据库,丰富学校校史档案的编研整理。课题的启动得到校内相关领域专家的大力支持。《<资本论>脉络》的作者、经济学院张薰华教授介绍了研究《资本论》的心得和复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领域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教材和《邓小平理论辞典》的编写者、哲学学院余源培教授肯定了课题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提供研究教学和学生实践方面的线索,为课题拓宽了视野。社科部倪大奇教授介绍了8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学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引领性贡献并捐赠了系列教材与专著的档案资料。老校长陈望道之子陈振新教授、国务学院刘季平书记向课题组分别捐赠了望老的个人档案和《国务学脉》口述资料。学校口述史中心副主任、历史系陈雁教授,历史系文献专家傅德华教授则从不同研究角度对课题开题进行了论证和建议。启动仪式讨论热烈,大家一致希望课题组能够进一步挖掘校史档案,充分挖掘复旦学人作为革命者和学者的双重品格和内涵,将复旦的学脉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617,举办了一场面向全校专兼职档案员的题为“档案的史料价值”的讲座。报告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主讲。金教授以“八千麻袋档案”的故事切入,生动精要地回顾了中国档案发展的历史。又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的经验,举例说明了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在座老师们深感档案所承载的厚重的史料价值,体会到档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性,也更激发了从事档案工作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622,在年度档案捐赠仪式上,学校获赠珍贵档案及档案资料125卷、件。此次捐赠人多为复旦名家的后人,包括谢希德校长之子曹惟正,原生物系主任胡寄南之子胡天培教授,著名铁道工程专家、原土木工程系教授马地泰之子马德孚教授,著名法学家、原法学院院长潘震亚外孙潘定民先生,捐赠人还包括厉以明校友后人厉传彬、厉传民,民间收藏家邵磊以及未出席仪式的原校长王生洪、原党委书记杨西光之子杨晓明等。捐赠人深情回顾了档案史料背后的故事,并积极表态将继续整理有关复旦的珍贵档案并捐给学校,因为复旦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出席仪式、向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并致辞。刘书记向捐赠人对复旦的认同、信任和慷慨捐赠表示了诚挚的谢意,表达了复旦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文脉,并将继续努力做好工作的决心。同时要求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要再接再厉,更积极地征集和收集珍贵史料;加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陈列、宣传的工作。充分发挥珍贵校史档案的价值,激励更多学子继承和发扬复旦悠久的学术精神与光辉传统,为国家和民族作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档案馆 供稿)

  


 
©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档案馆|邮编:200433